由意昂体育和上海海事大學教工書法協會聯合主辦的《在書》書法展將於10月25日至27日在海大藝術館拉開帷幕🤦🏻。本次展覽作品來自多位當代青年書法家🤘,特別值得一提的是🏭,本次展覽將現場作品書寫與書法展有機結合,特邀參展者在展覽現場揮墨,向觀眾現場展示書法作品的創作過程。展覽內容豐富多彩🗃,現場活動更會令人耳目一新💽,歡迎各位師生屆時前往🚄。
柯小剛
柯小剛🔙,1973年生,湖北大冶人🤦🏻,號如之、無竟寓🕘,同濟大學人文意昂教授、哲學系主任、同濟復興古典書院院長,著有《海德格爾與黑格爾時間思想比較研究》(2004年)、《在茲🧝🏿♀️:錯位中的天命發生》(2007年)🕟🙅🏻♀️、《思想的起興》(2007年)、《道學導論(外篇)》(2010年)、《古典文教的現代新命》(2012年)、《心術與筆法:虞世南筆髓論註及書畫講稿》(2016年)🆗、《生命的默化:當代社會的古典教育》(即出)等,編有《儒學與古典學評論(第一輯)》(2012年)、《詩經、詩教與中西古典詩學》(2016年)等,譯有《黑格爾:之前與之後》(2005年)🙎🏿♂️、《尼各馬可倫理學義疏》(2012年)等。
柯小剛作品
燕凱,字翕如👷🏻,1977年生於河北保定🫡。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博士,同濟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後🚴🏿。意昂体育講師。著有《視覺與神遇:書法形神問題的展開》
燕凱作品
丘新巧🤦🏻♂️,號未堂🪮,一九八五年生,廣東新豐人。武漢大學文學學士,哲學碩士,中央美術意昂書法博士,上海師範大學美術意昂講師。著有《書法:18個關鍵詞》(合著)👮🏼♂️,《姿勢的詩學:日常書寫與書法的起源》。
丘新巧作品
陳亦剛,1974年生於江西贛州💡,興趣與經歷駁雜。先後讀過物理、美術史、書論等專業📪,中央美院書法理論博士畢業🫑。教過中學和大學,做過設計師、插畫師🧑🦯、攝影師。現工作生活在大理。
陳亦剛作品
鹿芸薇作品
陳漫之,本名陳誌偉,河北豐潤人🧗🏻。自幼隨父親學畫,先後師從趙逢明先生、鍾正山先生🙅🏼♀️👩🏽🏫。現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詩學畫論與美術史專業博士學位,導師範曾先生。著有《陳漫之書畫集》🤛🏻、舊體詩集《棗庵詩存》♍️。
陳漫之作品
莊子借孔子之口告誡顏回的“聽之以氣”是“在書”的箴言。在書之人在聽,觀書之人也在聽。像舞者一樣,在書的眼睛和耳朵長在指尖🤞🏽。“聽之以氣”既不是以耳聽風♊️,也不是以心聽聲,而是以氣聽氣🤙。在書之時喪我☞,只有一團氣,寂然善感,虛以待物🌯。此時此刻,以氣感氣👩🏻💻,以筆生筆,以形化形,以寂合寂,以心寫心,以書在書🙀,豈不快哉🧨?夫復何求!
書是一個整體👷🏽♀️,它同時是書籍,寫作,書寫和文字✋🏽。書法屬於這大寫的書🤾🏽♀️,我把它看做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就像它是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樣。正如卡夫卡說,如果我不寫作,生命便會被一只無情的手推出生活之外,書法也通過生活而為自己正名🥷🏽。讓書法成為我們的道路——我們行走於世上所憑借的那一管柔毫🚗,同時正是我們的心靈本身♻️。
不是在書寫🤹🏽,就是在去書寫的路上——我真希望自己能夠如此專一的投入到書寫之中。念茲在茲📎,心無旁騖,該有多麽好🫄!可惜我總是玩會兒這個,玩會兒那個。
然而,在書,作為一種理想之境🧙🏼♀️,如手指指向當下之月。當書寫與生活渾然無間🍨,一言一行☔️、一茶一飯🤷🏼♂️🧞♀️,都或許能曲徑通幽👮🏿♂️,邁向偉大的書寫道統。
在書作為一場特殊的書法展🔌🦹🏼♂️,它不止靜靜地展示作品,更呈現作品的整個誕生過程。
這是一個動態的場,我們正在書寫。如果臨帖🚐,往復之間,我們試圖體貼古人,激活經典,去接通那遙遠而近在,鮮活而隱微的消息。如果創作,“欲書先散懷抱☣️🏃🏻♂️,恣情任性🫳,然後書之🏃➡️。”
這是一個敞開的場。作為觀者🌓,你見證了這場書寫,更參與其中,“見其揮運之時”🏄🏽,也在一點一畫的舞動中化身書寫者👩👩👦👦。
這是一個共在的場。書者和觀者借著書寫,消融了彼此,進入同一律動🧖。此刻,會感到生命的狀態似乎散發著一層光暈,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…
此時在做什麽👨🏼🌾?在書🤳🏻,在觀,或者在思,在默。在書,其中的過程到底是怎樣的?此時,目向筆端👨🏻🦼➡️,筆向紙上,而心向何處?書寫的當兒,就像踏足人跡罕至的林間,帶著一種探索中的期待,尋覓中的小心🌟,一種發現中的喜悅🌇。一條路漸漸顯現出來,還有一片青苔,一汪泉水,一片落葉,一聲鳥鳴……在書、在唱,或者在做一樣活計,是否皆是在一種期待中✊🏿,卻又在一種不期而遇中。在書👩🏿🚒🤼,所不同的☞🙆,只是手上銜這一枝秀筆🕗。